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,近几年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广受全世界关注。
自我国发布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,合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,随后全国多地也相继发布加快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,抢抓产业发展机遇。据统计,全国有18个省(市)将“合成生物”写进了“十四五”规划,多方面规划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路径。
在顶层设计和技术发展的助力下,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迅猛。据Reportlinker统计,2021年合成生物学产业全球规模已超100亿美元,预计2026年可达336亿美元。
近年,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也从萌芽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。相关数据统计,2018年至2022年,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融资金额分别为26.71亿元、4.03亿元、21.59亿元、22.95亿元和66亿元,融资总金额呈现波动攀升状态,2022年更是实现翻倍增长。
快速发展不仅反映在产业规模,也体现在资本热度。根据SynBioCon统计,2023年截至12月10日,国内共有52家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共完成了累计57起融资/募资事件,最新轮次披露金额或超150亿元人民币。
融资的项目覆盖了上游平台发开、中游技术服务和下游产品应用,合成生物学技术逐步渗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,形成产业链闭环。
全球范围内的合成生物学融资事件中,融资金额最高的是2023年2月获加拿大养老计划投资委员会投资1.75亿美元的企业Asimov。国内合成生物学融资金额最高的项目是知名合成生物企业“蓝晶微生物”,在B4轮中获得超4亿元融资,由中平资本领投、江苏黄海金融控股集团(黄海金控)跟投,浦发硅谷银行、招商银行、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提供累计5亿元授信额度。
据悉,蓝晶微生物聚焦于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包括降解的生物材料PHA、可有效缓解焦虑的功能性饮料成分、补偿人体常见代谢缺陷的新益生菌等,从而帮助消费品、医疗保健品、农业环保和电子电气等众多行业的B端头部客户在行业内开展差异化竞争。
另一方面,从2023年国内合成生物学企业融资/募资事件中可看出,国内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尚处于跑马圈地状态,大部分企业的融资阶段处于前中期,B轮前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比超80%,C轮及之后轮次占比不到20%。地区上,2023年国内合成生物融资事件主要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,上海有15起,深圳8起,杭州和北京各6起,天津和武汉各3起。